AD
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鸡东县 “下沉式研学”激活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

[2025-04-25 08:45:11]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鸡东县 “下沉式研学”激活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鸡东县第二中学《校本化课程建设中红色文化元素的跨学科整合与体系优化研究》课题组赴平阳镇八角楼开展研学实践4

 鸡东县 “下沉式研学”激活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

鸡东县第二中学《校本化课程建设中红色文化元素的跨学科整合与体系优化研究》课题组赴平阳镇八角楼开展研学实践

4月22日上午,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八角楼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在鸡东县平阳镇党委的统筹指导下,鸡东县第二中学省级“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校本化课程建设中红色文化元素的跨学科整合与体系优化研究》课题组联合鸡东县平阳镇学校、镇文化站、平阳税务分局等单位,组织近 40 名师生及基层工作者,冒雨走进具有百年历史的 “平阳镇八角楼”,开展“下沉式”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平阳镇党委书记卢剑锋、平阳税务分局局长杨玉军、平阳镇文化站站长徐虹、平阳镇学校德育校长张玉海、平阳镇学校班主任关世虹亲临现场指导,通过探索红色教育的在地化实践,激活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达到育人效果,为基层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

多维视角还原历史 跨学科整合红色基因。

活动中,课题组核心成员围绕八角楼的 “时间长河” 展开深度讲解。地理教师马艳新以 “地形孕育文明” 为切入点,从大石头河和黄泥河的水文脉络讲起,解析平阳镇因水而兴的地理成因,揭示 “八角楼” 作为百年商埠地标如何承载区域商贸文化;美术教师刘春华则化身 “建筑解码人”,通过实地测绘与史料对照,还原八角楼 “中西合璧” 的建筑特色 —— 八面坡屋顶、青砖拱券门等细节,串联起 1932 年“平阳惨案”、1946年春平阳镇土改建政工作的革命记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结合馆藏戏票、手绘古镇复原图,重现了李尔重等革命先辈在此召开 “打土豪分田地”“参军拥军”大会的历史场景,让冰冷的建筑遗迹化作可触摸的红色课堂。

破解教育碎片化难题 用民间记忆补全历史细节。

课题组主持人刘春华表示,此次研学旨在推动红色教育从“课堂灌输”向“在地化实践”转型。一方面,以八角楼为案例库核心,将红色历史融入大思政课,通过跨学科整合(如地理、历史、建筑学)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解决传统红色叙事碎片化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访当地居民,收集口述史料、民间记忆,补全官方档案的缺失细节。例如,课题组通过平阳镇文化站站长徐虹,更加准确的确认了八角楼的多次修缮历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

鸡东县平阳镇学校德育校长张玉海在本次研讨红色资源育人路径时强调:"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我们正将镇域内抗战遗址、百年古镇遗址转化为立体德育场景,通过'红色遗迹实地考察-革命精神课程转化-乡村振兴实践反哺'的三维育人闭环,引导学生在丈量红色热土、整理口述史料的过程中,真正体悟'把学问做在田间地头,将青春融入基层实践'的成长真谛。"

政校联动赋能基层 红色资源反哺乡村振兴。

平阳镇党委书记卢剑锋及平阳税务分局局长杨玉军全程参与活动,并表示:“八角楼不仅是革命精神的象征,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未来将深化政校合作,推动研学成果转化为文旅融合项目,助力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此次“下沉式研学”不仅是始于一栋老建筑的研学实践,更是一次跨学科的教育创新、一场红色基因的深度唤醒。通过政校协同、田野实践与课程开发的三重联动,鸡东县第二中学《校本化课程建设中红色文化元素的跨学科整合与体系优化研究》课题组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经验,让历史记忆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也为地方文化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刘春华 潘浩

查看更多:

热点专题

更多

为您推荐